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Discuz! Board 资源 消防规范地铁设计规范 GB50157-2013
订阅

地铁设计规范 GB50157-2013

4.6 制动系统
4.6.1 列车空气制动系统应由风源系统、常用制动系统、紧急制动系统、停放制动系统组成,并应包括指令装置、电气及空气控制装置、执行操作装置、自诊断装置等。 4.6.2 制动系统应采用微机控制,应能根据载荷大小自动调整制动力大小。 4.6.3 常用制动应使用电制动,并应充分利用电制动功能。电制动与空气制动应能协调配合,并应具有冲击率限制。当电制动力不足时,空气制动应按总制动力的要求补充不足的制动力。
2024-12-7 09:01
4.7 安全与应急设施
4.7.1 当利用轨道中心道床面作为应急疏散通道时,列车端部车辆应设置专用端门和配置下车设施,且组成列车的各车辆之间应贯通。端门和贯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600mm,高度不应低于1800mm。 4.7.2 列车应设置报警系统,客室内应设置乘客紧急报警装置,乘客紧急报警装置应具有乘务员与乘客间双向通信功能。当采用无人驾驶运行模式时,报警系统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 50490的
2024-12-7 09:01
5 限界
5.1 一般规定 5.2 基本参数 5.3 建筑限界 5.4 轨道区设备和管线布置原则
2024-12-7 09:01
5.1 一般规定
5.1.1 地铁限界应分为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 5.1.2 车辆限界可按隧道内外区域,分为隧道内车辆限界和隧道外车辆限界;也可按列车运行区域,分为区间车辆限界、站台计算长度内车辆限界和车辆基地内车辆眼界。 5.1.3 车辆限界,可按所处地段分为直线车辆限界和曲线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可按所处地段分为直线设备限界和曲线设备限界。直线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附录B和附录C的规定;
2024-12-7 09:01
5.2 基本参数
5.2.1 各型车辆基本参数应符合表5.2.1的规定。表5.2.1 各型车辆基本参数(mm) 注:本表供限界设计使用。5.2.2 制定限界的基本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接触导线距轨顶面安装高度应符合本规范第15.3.21条的规定; 2 轨道结构高度应按本规范表7.2.5-1的规定采用; 3 高架线或地面线风荷载应为400N/m²; 4 过站限界列车计算速
2024-12-7 09:01
5.3 建筑限界
5.3.1 建筑限界坐标系,应为正交于轨道中心线的平面直角坐标,通过两钢轨轨顶中心连线的中点引出的水平坐标轴,用Y表示;通过该中点垂直于水平轴的坐标轴用Z表示。5.3.2 矩形隧道建筑限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直线地段矩形隧道建筑限界,应在直线设备限界基础上,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BS=BL+BR (5.3.2-1)BL=YS(max)+bL+c (5.3.2-2)BR
2024-12-7 09:00
5.4 轨道区设备和管线布置原则
5.4.1 轨道区内安装的设备和管线(含支架)与设备限界应保持不小于50mm的安全间隙(架空接触网和接触轨除外)。 5.4.2 强、弱电设备应分别布置在线路两侧,必须布置在同侧时,其间隔距离应符合强、弱电干扰距离的规定。区间内的各种管线布置宜保持顺直。 5.4.3 单渡线区域的道岔转辙机,宜布置在两线之间;交叉渡线区域的道岔转辙机,其中一组宜布置在两线之间,另一组宜布置在线路外侧。 5.4.4 区
2024-12-7 09:00
6 线路
6.1 一般规定 6.2 线路平面 6.3 线路纵断面 6.4 配线设置
2024-12-7 09:00
6.1 一般规定
6.1.1 地铁线路应按其运营中的功能定位,分为正线(干线与支线)、配线和车场线。配线应包括车辆基地出入线、联络线、折返线、停车线、渡线、安全线。 6.1.2 地铁选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依据线路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中的地位和客流特征、功能定位等,确定线路性质、运量等级和速度目标; 2 地铁线路应以快速、安全、独立运行为原则。当有条件时,也可根据需要在两条正线之间或一
2024-12-7 09:00
6.2 线路平面
6.2.1 平面曲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线路平面圆曲线半径应根据车辆类型、地形条件、运行速度、环境要求等综合因素比选确定。最小曲线半径应符合表6.2.1-1的规定;表6.2.1-1 圆曲线最小曲线半径(m) 2 线路平面曲线半径选择宜适应所在区段的列车运行速度要求。当条件不具备设置满足速度要求的曲线半径时,应按限定的允许未被平衡横向加速度计算通过的最高速度,可按下列要求
2024-12-7 09:00
6.3 线路纵断面
6.3.1 线路坡度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正线的最大坡度宜采用30‰,困难地段最大坡度可采用35‰。在山地城市的特殊地形地区,经技术经济比较,有充分依据时,最大坡度可采用40‰; 2 联络线、出入线的最大坡度宜采用40‰; 3 区间隧道的线路最小坡度宜采用3‰;困难条件下可采用2‰
2024-12-7 09:00
6.4 配线设置
6.4.1 联络线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正线之间的联络线应根据线网规划、车辆基地分布位置和承担任务范围设置; 2 凡设置在相邻线路间的联络线,承担车辆临时调度,运送大修、架修车辆,以及工程维修车辆、磨轨车等运行的线路,应设置单线; 3 相邻两段线路初期临时贯通且正式载客运行的联络线,应设置双线; 4 联络线与正线的接轨点宜靠近车站; 5 在两线
2024-12-7 09:00
7 轨道
7.1 一般规定 7.2 基本技术要求 7.3 轨道部件 7.4 道床结构 7.5 无缝线路 7.6 减震轨道结构 7.7 轨道安全设备及附属设备
2024-12-7 09:00
7.1 一般规定
7.1.1 轨道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耐久性、绝缘性和适量弹性。 7.1.2 轨道结构设计应根据车辆运行条件确定轨道结构的承载能力,并应符合质量均衡、弹性连续、结构等强、合理匹配的原则。 7.1.3 无砟轨道主体结构及混凝土轨枕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100年。 7.1.4 轨道结构部件选型应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实现少维修、标准化、系列化,且宜统一全线轨道部件。 7.1.5 轨道结构设计
2024-12-7 09:00
7.2 基本技术要求
7.2.1 钢轨轨底坡宜为1/40~1/30。在无轨底坡的两道岔间不足50m地段,不宜设置轨底坡。7.2.2 标准轨距为1435mm,半径小于250m的曲线地段应进行轨距加宽,加宽值应符合表7.2.2的规定。轨距加宽值应在缓和曲线范围内递减,无缓和曲线或其长度不足时,应在直线地段递减,递减率不宜大于2‰。表7.2.2 曲线地段轨距加宽值续表 7.2.27.2.3 曲线超高值应按下式
2024-12-7 09:00

相关分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Discuz! X

GMT+8, 2025-4-29 00:22 , Processed in 0.128046 second(s), 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