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帖子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Discuz! Board 资源 消防规范非织造布工厂技术标准 GB50514-2020
订阅

非织造布工厂技术标准 GB50514-2020

5.2 管道设计
5.2.1 管道设计应根据压力、温度、流体特性等工艺条件,并结合环境和各种荷载等条件确定。5.2.2 管道及其每个组成件的设计压力,应按运行中的内压或外压与温度耦合时的系统极限压力确定。5.2.3 管道的设计温度,应按管道运行时的压力和温度相耦合时的系统极限温度确定。5.2.4 工艺管道的管径应根据介质的特性、流量、流速及管道的压力损失确定。管道管径应满足工艺要求,其流量应按正常生产条件下
2024-12-6 14:34
5.3 管道选材
5.3.1 管道材料的选用应依据管道的设计压力、设计温度和介质性质及使用要求综合确定。5.3.2 输送洁净风或聚合物切片的管道材质或内壁应具有防腐性能,连接方式可采用焊接或法兰连接。当采用法兰连接时,法兰之间的垫片应满足温度、压力和防腐要求,还应保证没有残渣脱落,并应采取防静电措施。5.3.3 熔体输送管道应采用不锈钢材质,弯曲部分采用同种规格和材质的管材制作且不得出现褶皱,曲率半径应大于或
2024-12-6 14:34
6 辅助生产设施设计
6.1 一般规定6.2 梳理成网法非织造布辅助设备和设施6.3 气流成网法非织造布辅助设备和设施6.4 纺丝成网法非织造布辅助设备和设施6.5 物理和化学性能检验室6.6 边角料回收设施
2024-12-6 14:34
6.1 一般规定
6.1.1 通用设备应采用效率高、噪声小、运行稳定、能耗低、故障率低、维修方便的产品。6.1.2 噪声或振动较大的设备应采取隔声减振措施,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的有关规定。振动大的设备,安装基础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GB 50040的有关规定。6.1.3 配置有烘燥系统的车间应设置送排风装置,烘燥设备应设置单独排风管道。
2024-12-6 14:34
6.2 梳理成网法非织造布辅助设备和设施
6.2.1 水刺工艺水循环过滤系统的配置,应根据所采用主要原料的纤维品种和最终产品的要求和产量确定。6.2.2 水刺工艺中的水循环系统,应与生产车间靠近并隔开。供水管道和循环水管道宜采用架空敷设的方式。6.2.3 热轧机的导热油炉宜布置在独立房间内,并宜靠近被加热装置。输油管道宜架空敷设,架设高度应在2.5m以上。6.2.4 滤尘系统应设在附房内,并应与生产线隔离,管道应架空敷设。6.2.
2024-12-6 14:34
6.3 气流成网法非织造布辅助设备和设施
6.3.1 开松后的纤维在输送过程中应配备能去除细小杂质、微尘的滤尘设备。6.3.2 吸尘管道应密封良好,吸尘管内表面纤维通道应光滑无毛刺。6.3.3 各风机运转平稳,无异常振动和冲击声响,风机振幅不应大于0.25mm。6.3.4 梳棉式气流成网机的给棉板与刺辊及给棉罗拉的隔距应能根据工艺需要调整。6.3.5 安全装置应能实现给棉层超厚自停、吸落棉系统负压过低自停、托网跑偏自停,实现对各
2024-12-6 14:34
6.4 纺丝成网法非织造布辅助设备和设施
6.4.1 工艺用风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体抽吸系统风源宜采用离心式风机并能变频调节,参数应满足工艺要求。吸风口与纺丝箱体之间应隔热,风道可直接连接到室外,并应符合本标准第13.3.4条的规定,风道内应设有冷却凝固的单体排放口。单体的抽吸系统应与单体废气处理系统同时配套设计。 2 冷却风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风箱应布置在距风窗较近的位置,为风箱配套的冷水机组宜布置
2024-12-6 14:34
6.5 物理和化学性能检验室
6.5.1 非织造布工厂应根据产品需要设置物理和化学性能检验室。6.5.2 物理和化学性能检验室的检测内容,应包括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物理和化学性能检测。6.5.3 物理和化学性能检验室宜设立在生产车间或与生产车间相邻的附房内,并应远离振动大、噪声大的区域。6.5.4 物理和化学性能检验室的照度应满足检验需要。6.5.5 物理检验室宜配备恒温恒湿空调设备。6.5.6 产品有卫生指标要求
2024-12-6 14:34
6.6 边角料回收设施
6.6.1 非织造布生产宜配置边角料回收装置和设备。6.6.2 梳理成网法在纤网输送帘上安装纤网切边回收装置和设备,所产生的边角料应全部回收利用。边角料的回收处理,应根据固结方法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6.6.3 纺丝成网法切边所产生的废边可在线回收,经辅挤压机熔融,熔体过滤后直接注入主挤压机回用。辅挤压机到主挤压机的熔体管道上,应设置单向阀。6.6.4 废边料离线回收可采取挤压熔融,再造
2024-12-6 14:34
7 自动控制与仪表设计
7.1 一般规定7.2 控制仪表选择7.3 控制系统7.4 控制室7.5 主要控制方案7.6 安全、保护、连锁
2024-12-6 14:34
7.1 一般规定
7.1.1 低压电器、仪表、现场传感器、可编程控制器(PLC)、集散控制系统(DCS),应采用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经济合理的产品。7.1.2 生产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生产过程控制宜采用集散控制系统(DCS)进行集中监视、操作和控制;也可采用PLC可编程控制系统; 2 干燥系统、自动配胶系统等生产辅助系统,宜采用人机界面加可编程控制器(PLC); 3 空压机、冷冻机,牵伸机
2024-12-6 14:34
7.2 控制仪表选择
7.2.1 采用的温度控制仪表,宜具有连续模拟量输出或脉冲输出、比例微分积分(PID)调节、传感器断线、超温保护功能。7.2.2 采用的螺杆挤压机滤后压力控制仪表,应具有连续模拟量输出、比例微分积分(PID)调节、传感器断线、超压保护功能。7.2.3 螺杆挤压机滤前压力和滤后压力传感器,宜采用带就地显示表的压力传感器。7.2.4 螺杆挤压机各区温度测量,宜采用三线制Pt100铂热电阻传感器
2024-12-6 14:34
7.3 控制系统
7.3.1 生产线配置的可编程控制器(PLC),应根据需要配置开关量输入输出(I/O)模块,模拟量输入输出(AI/AO)模块。7.3.2 各种输出I/O通道、模拟量通道,宜预留实际使用数量的10%~15%备用;各种机柜(架)宜预留15%~20%的备用空间。系统的电源、通信容量应能满足上述备用通道和模块的运行要求。7.3.3 控制站的负荷宜低于额定能力的70%,系统通信负荷宜低于额定能力的60
2024-12-6 14:34
7.4 控制室
7.4.1 大规模生产线宜设置控制室。7.4.2 控制室应包括操作室和机柜室。7.4.3 控制室的设计应便于对生产过程进行监视。7.4.4 操作站的显示屏应避开室外光线直接照射。7.4.5 仪控柜、电控柜背面距墙检修距离不宜小于1.2m,前后开门的两列电控柜间距离不宜小于2m。机柜的布置应使柜间电缆交叉最少,电缆应走向合理、距离短。7.4.6 控制室的架空地板下,宜设置带盖板的电缆托盘
2024-12-6 14:34
7.5 主要控制方案
7.5.1 生产线各设备之间的速度控制,应设单动和联动功能。7.5.2 生产线生产时应具有单动、联动功能,速度可根据前段速度的比率进行设定,设备调速装置应具备平滑调速的功能。7.5.3 螺杆挤压机滤后压力应采用压力反馈为主环、速度反馈为副环的串级控制系统。7.5.4 纺丝箱体温度宜采用电加热导热油或电加热的温度控制系统。7.5.5 卷绕机宜具有张力控制和变频调速功能。条文说明7.5.2
2024-12-6 14:34

相关分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Discuz! X

GMT+8, 2025-5-15 13:46 , Processed in 0.101039 second(s), 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