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Discuz! Board 资源 消防规范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550-2010
订阅

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550-2010

K.6 结果计算与表示
K.6.1 结构胶粘剂混合后的初黏度η(mPa·s)应按下式计算:式中:K——仪器常数,mPa·s,应按仪器使用说明书给出的仪器常数表取值; a——3次读数平均值。若其中一个读数与平均值之间相差较显著,应采用格拉布斯(Grubbs)检验法进行判定,不得随意舍弃。 注:读数精确度应符合仪器使用
2024-12-6 11:43
附录L 结构胶粘剂触变指数测定方法
L.1 适用范围 L.2 仪器和设备 L.3 试样 L.4 试验步骤 L.5 结果计算与表示
2024-12-6 11:43
L.1 适用范围
L.1.1 本方法适用于以不同转速下动力黏度比值表征结构胶粘剂触变性能的触变指数(thixotropic index)测定。 L.1.2 对常温下施工的涂刷型结构胶粘剂,其工艺性能所要求的触变性,可通过测定其触变指数进行评估。
2024-12-6 11:43
L.2 仪器和设备
L.2.1 旋转黏度计:当采用牛顿流体黏度计(如国产NDJ-1型黏度计)时,其转子速度应有6r/min和60r/min两种;当采用非牛顿流体黏度计(如国产NXS-11A型黏度计)时,若其转子速度设置不同,允许用5.6r/min和65r/min替代。 注:对掺有填料的胶粘剂,应采用NXS-11A型黏度计。 L.2.2 恒温浴(槽):应能在20℃~100℃范围内可调,且恒定水温的误差不大于0.
2024-12-6 11:43
L.3 试样
L.3.1 结构胶粘剂各组分应从检验批中随机抽取,并在试验室置放不少于24h。测试前,按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配合比,在23℃±0.5℃的室温下进行拌合均匀后,作为测定胶液黏度的试样。 L.3.2 试样应均匀、色泽一致,无结块。 L.3.3 试样量应能满足旋转式黏度计测试需要。
2024-12-6 11:43
L.4 试验步骤
L.4.1 将盛有试样的容器放入已升温至试验温度的恒温浴(槽)中,使试样温度与试验温度23℃±0.5℃平衡,并保持试样温度均匀。 L.4.2 将6r/rnin(或5.6r/min)的转子垂直浸入试样中的部位,并使液面达到转子液位标线。 L.4.3 按黏度计说明书规定的操作方法开动黏度计,读取旋转的指针稳定后的第一次读数。关闭马达后再重新启动两次,分别读取指针第二次和第三次稳定后的读数
2024-12-6 11:43
L.5 结果计算与表示
L.5.1 按旋转黏度计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方法,分别计算6r/min(或5.6r/min)和60r/min(或65r/min)的黏度η6(或η5.6)和η60(或η65)。计算时,指针读数值α,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且取有效数字3位。黏度的单位以mPa·s表示。 L.5.2 触变指数It应按下式计算 对中、低黏度胶液: (L.5.2-1
2024-12-6 11:43
附录M 碳纤维织物中碳纤维K数快速判定方法
M.0.1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碳纤维织物(布)中碳纤维纤度——K数的快速检测与判定。 M.0.2 应用条件 当采用本方法测定碳纤维K数时,该织物必须是以机织工艺生产的单向连续纤维稀纬定型的产品。 M.0.3 术语 经纱密度 warp density 织物经向单位长度内碳纤维纱线根数;一般以根/10mm表示。 注:检测时应注意,本术
2024-12-6 11:43
附录N 纤维复合材层间剪切强度测定方法
N.1 适用范围 N.2 试样成型模具 N.3 试样制备 N.4 试件制作 N.5 试验条件 N.6 试验步骤 N.7 试验结果
2024-12-6 11:43
N.1 适用范围
N.1.1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以湿法铺层、常温固化成型的单向纤维织物复合材的层间剪切强度;也可用于测定叠合胶粘、常温固化的多层预成型板的层间剪切强度。 对多向纤维织物复合材,若其试件长度方向的纤维体积含量在25%以上时,也可按本方法测定其层间剪切强度。 N.1.2 本方法测定的纤维复合材层间剪切强度可用于纤维材料与胶粘剂的适配性评定。
2024-12-6 11:43
N.2 试样成型模具
N.2.1 试样成型模具的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成型模具由一对尺寸为400mm×300mm×25mm光洁的钢板组成,其中一块作为压板,另一块作为织物铺层的模板。在模具的上下各有一对长500mm的10号或12号槽钢;在槽钢端部钻有D=18mm的螺孔,并配有4根用于拧紧施压的直径d=16的螺杆、螺母及套在螺杆上的压力弹簧,作为纤维织物粘合成试样时的施压工具。
2024-12-6 11:43
N.3 试样制备
N.3.1 备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受检的纤维织物应按抽样规则取得;并应裁成300mm×200mm的大小。其片数:对200g/m2的碳纤维织物,一次成型应为14片;对300g/m2的碳纤维织物,一次成型应为10片;对玻璃纤维或芳纶纤维织物,应经试制确定其所需的片数。受检的纤维织物,应展平放置,不得折叠;其表面不应有起毛、断丝、油污、粉尘和皱褶; 2 受检的预成型板应按
2024-12-6 11:43
N.4 试件制作
N.4.1 试件应从试样中部切取;最外一个试件距试样边缘不应小于30mm,加工试件宜用金刚石车刀,且宜在用水润滑后进行锯、刨或磨光等作业。试件边缘应光滑、平整、相互平行。试件加工人员应戴防尘眼镜,应着防护衣帽及口罩,严防粉尘粘附皮肤。 N.4.2 一般情况下,应取试件长度l=30mm±1mm;宽度b=6.0mm±0.5mm;对纤维织物制成的试件,其厚度按模压确定,即h=
2024-12-6 11:43
N.5 试验条件
N.5.1 试件状态调节、试验设备及试验的标准环境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纤维增强塑料性能试验方法总则》 GB/T 1446的规定。 N.5.2 试验装置(图N.5.2)的加载压头及支座与试件的抵承面应为圆柱曲面;加载压头及支座应采用45号钢制作,其表面应光滑,无凹陷及疤痕等缺陷。 加载压头的半径R应为3mm±0.1mm;支座圆柱半径r应为(1.5mm~2.0mm)±
2024-12-6 11:43
N.6 试验步骤
N.6.1 试验前应对试件外观进行检查,其外观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纤维增强塑料性能试验方法总则》GB/T 1446的要求。 N.6.2 试件应置于试验装置的中心位置上。其跨度应调整为L=20mm,且误差不应大于0.3mm;加载压头的轴线应位于两支座之间的中央;且应与支座轴线平行。 N.6.3 以(1~2)mm/min的加荷速度连续加荷至试件破坏;记录最大荷载Pb及试件破坏形式。 N.6.4 当
2024-12-6 11:43

相关分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Discuz! X

GMT+8, 2025-4-29 01:55 , Processed in 0.100035 second(s), 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