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Discuz! Board 资源 消防规范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 GB50288-2018
订阅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 GB50288-2018

5.4 泵 站
5.4.1 灌溉泵站站址应根据灌区总体规划、泵站规模、运行特点和综合利用要求,结合水源、地形、地质、动力源、枢纽布置、对外交通、占地、拆迁、施工、环境、管理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选定。5.4.2 由河流、湖泊、感潮河口、渠道取水的灌溉泵站,其站址选择宜有利于控制提水灌溉范围,输水系统布置经济合理。灌溉泵站取水口宜选择在主流稳定靠岸,应能保证取水,有利于防洪、防潮汐、防沙、防冰及防污的河段。从河
2024-12-4 09:28
5.5 机井
5.5.1 机井设计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利用规划,按照合理开发、采补平衡的原则,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地下水的开采规模和主要设计参数。5.5.2 机井设计出水量应选用理论公式计算,并应通过抽水试验确定。5.5.3 单井控制灌溉面积、井距和机井数量计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机井技术规范》GB/T 50625执行。5.5.4 井群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下水水力坡度较陡的地区应沿
2024-12-4 09:28
6 灌溉渠(管)道
6.1 一般规定 6.2 渠系总体布置 6.3 渠道水力计算 6.4 渠道纵横断面设计 6.5 渠道衬砌及抗冻胀设计 6.6 渠道地基处理 6.7 灌溉输水管道
2024-12-4 09:28
6.1 一般规定
6.1.1 灌区设计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源、气象、水文、占地等条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状况等,经方案比选后,择优确定灌溉渠道、灌溉输水管道或渠、管组合的输水方式。6.1.2 灌溉渠(管)道设计应按照灌溉功能,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选用不同的断面、管材结构形式和衬砌防渗材料。
2024-12-4 09:28
6.2 渠系总体布置
6.2.1 灌溉渠道应依干渠、支渠、斗渠、农渠顺序设置固定渠道,也可增设总干渠、分干渠、分支渠和分斗渠,灌溉面积较小的灌区可减少渠道级数。 灌溉渠道系统不宜越级设置渠道。6.2.2 灌溉渠道的布置应根据灌区的地形、地势、地质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状况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各级渠道应选择在各自控制范围内地势较高地带。干渠、支渠宜沿等高线或分水岭布置,斗渠宜与等高线交叉布置。
2024-12-4 09:28
6.3 渠道水力计算
6.3.1 续灌渠道应按设计流量、加大流量和最小流量进行水力计算。轮灌渠道可只按设计流量进行水力计算,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正常工作条件下的各级渠道水力要素应按设计流量计算确定,其平均流速应满足渠道不冲不淤的要求; 2 续灌渠道的岸顶超高和渠深应按加大流量计算,并应按加大流量验算渠道的不冲流速; 3 续灌渠道的最低控制水位应按最小流量计算确定,并应按最小流量验算渠道的不
2024-12-4 09:28
6.4 渠道纵横断面设计
6.4.1 渠道的纵、横断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渠道应能保证设计输水能力、边坡稳定和水流安全通畅; 2 各级渠道之间和渠道各分段之间以及重要建筑物上、下游水面应平顺衔接; 3 末级固定渠道放水口的水位宜高出平整后田面进水端10cm; 4 渠道渗漏损失量较小; 5 渠道占地较少,工程量较小; 6 施工、运用和管理方便; 7 有通航要求时
2024-12-4 09:28
6.5 渠道衬砌及抗冻胀设计
6.5.1 渠系水利用系数不满足本标准第3.2.8条的规定,以及水资源紧缺地区或有特殊要求的渠道,均应采取衬砌防渗措施。6.5.2 4级及4级以上渠道衬砌方案,应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各级渠道的衬砌结构可根据允许最大渗漏量、使用年限及适用条件等,按本标准附录F选用。6.5.3 渠道衬砌结构的横断面应与渠道横断面相协调。寒冷地区4级及4级以上渠道宜采用弧形底梯形或弧形坡脚梯形断面,5级渠道可采用
2024-12-4 09:28
6.6 渠道地基处理
6.6.1 渠道地基处理应根据工程要求、气象、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通过综合分析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处理方案,保证渠道的稳定。6.6.2 渠道经过黄土、膨胀土、分散土、盐渍土、冻土、沙漠土等,或具有裂隙、断层、滑坡体、溶(空)洞以及地下水位较高的渠段,应采取确保渠基稳定的工程措施。6.6.3 渠道地基处理措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GB/T 50600的规定。
2024-12-4 09:28
6.7 灌溉输水管道
6.7.1 灌溉输水管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道应短而直、水头损失小、总费用省、占地少、施工和管理运行方便。 2 管道应布置在坚实的地基上,应避开填方区和可能产生滑坡或受山洪威胁的地带。铺设在松软地基、杂填土或有可能发生不均匀沉降地段的管道时,应对管基进行处理。 3 地形复杂处可采用变管坡布置。管道中心线敷设最大纵坡不宜大于1:1.5,倾角应小于或等于土壤的内摩擦角
2024-12-4 09:28
7 排水沟(管)道
7.1 一般规定 7.2 明沟排水 7.3 暗管排水 7.4 井排水
2024-12-4 09:27
7.1 一般规定
7.1.1 排水形式应根据灌区的排水任务与目标,地形与水文地质条件,并应综合考虑投资、占地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可选择明沟、暗管、井排水或其他组合排水形式。7.1.2 有排涝、排渍和改良盐碱地或防治土壤盐碱化任务要求,在无塌坡或塌坡易于处理地区或地段,宜采用明沟。7.1.3 排渍、改良盐碱地或防治土壤盐碱化地区,当采用明沟降低地下水位,不易达到设计控制深度,或者明沟断面结构不稳定塌坡
2024-12-4 09:27
7.2 明沟排水
7.2.1 排水沟的设置应与灌溉渠道相对应,可依干沟、支沟、斗沟、农沟顺序设置固定沟道。沟道的级数可根据排水区的形状和面积大小以及承担的排水任务增减。7.2.2 排水沟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排水沟宜布置在低洼地带,并宜利用天然河沟。 2 1级~3级排水沟线路宜避免高填、深挖和通过淤泥、流沙及其他地质条件不良地段。 3 排水沟线路宜短而平顺。1级~3级排水沟布设弯道
2024-12-4 09:27
7.3 暗管排水
7.3.1 暗管的分级与管道类型及规格应根据所承担的排水任务、规模,地形及土质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7.3.2 暗管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吸水管应有足够的吸聚地下水能力,其管线平面布置宜相互平行,与地下水流动方向的夹角不宜小于40°。 2 集水管宜顺地面坡向布置,与吸水暗管夹角不应小于30°且应集排通畅。 3 各级排水暗管的首端与相应上一级灌溉渠道的距
2024-12-4 09:27
7.4 井排水
7.4.1 井排水应根据排水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排水需要,经济合理地选择井位、井型和布置形式。7.4.2 排水井宜采用管井,结构可与灌溉管井相同。当浅层各类岩性的透水性较好时,宜设置成浅井,井管应全部采用过滤管;当浅层岩性透水性较差时,宜选取辅射井、大口井、卧管井等形式的排水井。7.4.3 排水水质符合灌溉要求时,排水井应作为灌溉补充水源,利用排水量灌溉农田。排水区排水量、水质均满足灌溉要求时
2024-12-4 09:27

相关分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Discuz! X

GMT+8, 2025-4-28 22:21 , Processed in 0.115426 second(s), 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