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Discuz! Board 资源 消防规范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2012
订阅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2012

5.8 热空气幕
5.8.1 对严寒地区公共建筑经常开启的外门,应采取热空气幕等减少冷风渗透的措施。5.8.2 对寒冷地区公共建筑经常开启的外门,当不设门斗和前室时,宜设置热空气幕。5.8.3 公共建筑热空气幕送风方式宜采用由上向下送风。5.8.4 热空气幕的送风温度应根据计算确定。对于公共建筑的外门,不宜高于50℃;对高大外门,不宜高于70℃。5.8.5 热空气幕的出口风速应通过计算确定。对于公共建筑的外门,不宜
2024-12-6 13:53
5.9 供暖管道设计及水力计算
5.9.1 供暖管道的材质应根据其工作温度、工作压力、使用寿命、施工与环保性能等因素,经综合考虑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其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5.9.2 散热器供暖系统的供水和回水管道应在热力入口处与下列系统分开设置: 1 通风与空调系统; 2 热风供暖与热空气幕系统; 3 生活热水供应系统; 4 地面辐射供暖系统; 5 其他需要单
2024-12-6 13:53
5.10 集中供暖系统热计量与室温调控
5.10.1 集中供暖的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必须设置热量计量装置,并具备室温调控功能。用于热量结算的热量计量装置必须采用热量表。5.10.2 热量计量装置设置及热计量改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热源和换热机房应设热量计量装置;居住建筑应以楼栋为对象设置热量表。对建筑类型相同、建设年代相近、围护结构做法相同、用户热分摊方式一致的若干栋建筑,也可设置一个共用的热量表; 2
2024-12-6 13:53
6 通 风
6.1一般规定 6.2自然通风 6.3机械通风 6.4复合通风 6.5设备选择与布置 6.6风管设计
2024-12-6 13:53
6.1 一般规定
6.1.1 当建筑物存在大量余热余湿及有害物质时,宜优先采用通风措施加以消除。建筑通风应从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和工艺等方面采取有效的综合预防和治理措施。6.1.2 对不可避免放散的有害或污染环境的物质,在排放前必须采取通风净化措施,并达到国家有关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各种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6.1.3 应首先考虑采用自然通风消除建筑物余热、余湿和进行室内污染物浓度控制。对于室外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严重的
2024-12-6 13:53
6.2 自然通风
6.2.1 利用自然通风的建筑在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利用穿堂风进行自然通风的建筑,其迎风面与夏季最多风向宜成60°~90°角,且不应小于45°,同时应考虑可利用的春秋季风向以充分利用自然通风; 2 建筑群平面布置应重视有利自然通风因素,如优先考虑错列式、斜列式等布置形式。6.2.2 自然通风应采用阻力系数小、噪声低、易于操作和维修的进排风口或窗
2024-12-6 13:53
6.3 机械通风
6.3.1 机械送风系统进风口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设在室外空气较清洁的地点; 2 应避免进风、排风短路; 3 进风口的下缘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m,当设在绿化地带时,不宜小于1m。6.3.2 建筑物全面排风系统吸风口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位于房间上部区域的吸风口,除用于排除氢气与空气混合物时,吸风口上缘至顶棚平面或屋顶的距离不大于0.4m;
2024-12-6 13:53
6.4 复合通风
6.4.1 大空间建筑及住宅、办公室、教室等易于在外墙上开窗并通过室内人员自行调节实现自然通风的房间,宜采用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结合的复合通风。6.4.2 复合通风中的自然通风量不宜低于联合运行风量的30%。复合通风系统设计参数及运行控制方案应经技术经济及节能综合分析后确定。6.4.3 复合通风系统应具备工况转换功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优先使用自然通风; 2 当控制参数不
2024-12-6 13:53
6.5 设备选择与布置
6.5.1 通风机应根据管路特性曲线和风机性能曲线进行选择,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通风机风量应附加风管和设备的漏风量。送、排风系统可附加5%~10%,排烟兼排风系统宜附加10%~20%; 2 通风机采用定速时,通风机的压力在计算系统压力损失上宜附加10%~15%; 3 通风机采用变速时,通风机的压力应以计算系统总压力损失作为额定压力; 4 设计工况下,通风
2024-12-6 13:53
6.6 风管设计
6.6.1 通风、空调系统的风管,宜采用圆形、扁圆形或长、短边之比不宜大于4的矩形截面。风管的截面尺寸宜按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3的有关规定执行。6.6.2 通风与空调系统的风管材料、配件及柔性接头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有关规定。当输送腐蚀性或潮湿气体时,应采用防腐材料或采取相应的防腐措施。6.6.3 通风与空调系统风管内的
2024-12-6 13:53
7 空气调节
7.1一般规定 7.2空调负荷计算 7.3空调系统 7.4气流组织 7.5 空气处理
2024-12-6 13:53
7.1 一般规定
7.1.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设置空气调节: 1 采用供暖通风达不到人体舒适、设备等对室内环境的要求,或条件不允许、不经济时; 2 采用供暖通风达不到工艺对室内温度、湿度、洁净度等要求时; 3 对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有显著作用时; 4 对身体健康有利,或对促进康复有效果时。7.1.2空调区宜集中布置。功能、温湿度基数、使用要求等相近的空调区宜相邻布置。7
2024-12-6 13:53
7.2 空调负荷计算
7.2.1 除在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阶段可使用热、冷负荷指标进行必要的估算外,施工图设计阶段应对空调区的冬季热负荷和夏季逐时冷负荷进行计算。7.2.2 空调区的夏季计算得热量,应根据下列各项确定: 1 通过围护结构传入的热量; 2 通过透明围护结构进入的太阳辐射热量; 3 人体散热量; 4 照明散热量; 5 设备、器具、管道及其他内部热源的散热量;
2024-12-6 13:53
7.3 空调系统
7.3.1 选择空调系统时,应符合下列原则: 1 根据建筑物的用途、规模、使用特点、负荷变化情况、参数要求、所在地区气象条件和能源状况,以及设备价格、能源预期价格等,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2 功能复杂、规模较大的公共建筑,宜进行方案对比并优化确定; 3 干热气候区应考虑其气候特征的影响。7.3.2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空调区,宜分别设置空调风系统;需要合用时,应对标准要
2024-12-6 13:53
7.4 气流组织
7.4.1 空调区的气流组织设计,应根据空调区的温湿度参数、允许风速、噪声标准、空气质量、温度梯度以及空气分布特性指标(ADPI)等要求,结合内部装修、工艺或家具布置等确定;复杂空间空调区的气流组织设计,宜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拟计算。7.4.2 空调区的送风方式及送风口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采用百叶、条缝型等风口贴附侧送;当侧送气流有阻碍或单位面积送风量较大,且人员
2024-12-6 13:53

相关分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Discuz! X

GMT+8, 2025-4-28 18:52 , Processed in 0.119078 second(s), 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