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Discuz! Board 资源 消防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
订阅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

10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10.1 一般规定 10.2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 10.3 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 10.4 错层结构 10.5 连体结构 10.6 竖向体型收进、悬挑结构
2024-12-6 09:45
10.1 一般规定
10.1.1 本章对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规定适用于带转换层的结构、带加强层的结构、错层结构、连体结构以及竖向体型收进、悬挑结构。10.1.2 9度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带转换层的结构、带加强层的结构、错层结构和连体结构。10.1.3 7度和8度抗震设计时,剪力墙结构错层高层建筑的房屋高度分别不宜大于80m和60m;框架-剪力墙结构错层高层建筑的房屋高度分别不应大于80m和60m。抗震设计时,B级高度高层
2024-12-6 09:45
10.2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
10.2.1 在高层建筑结构的底部,当上部楼层部分竖向构件(剪力墙、框架柱)不能直接连续贯通落地时,应设置结构转换层,形成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本节对带托墙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及带托柱转换层的筒体结构的设计作出规定。10.2.2 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宜取至转换层以上两层且不宜小于房屋高度的1/10。10.2.3 转换层上部结构与
2024-12-6 09:45
10.3 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
10.3.1 当框架-核心筒、筒中筒结构的侧向刚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利用建筑避难层、设备层空间,设置适宜刚度的水平伸臂构件,形成带加强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必要时,加强层也可同时设置周边水平环带构件。水平伸臂构件、周边环带构件可采用斜腹杆桁架、实体梁、箱形梁、空腹桁架等形式。 10.3.2 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合理设计加强层的数量、刚度和设置位置。当布置1个加强层时,可设置
2024-12-6 09:45
10.4 错层结构
10.4.1 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沿竖向宜避免错层布置。当房屋不同部位因功能不同而使楼层错层时,宜采用防震缝划分为独立的结构单元。10.4.2 错层两侧宜采用结构布置和侧向刚度相近的结构体系。10.4.3 错层结构中,错开的楼层不应归并为一个刚性楼板,计算分析模型应能反映错层影响。10.4.4 抗震设计时,错层处框架柱应符合下列要求:1 截面高度不应小于6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箍
2024-12-6 09:45
10.5 连体结构
10.5.1 连体结构各独立部分宜有相同或相近的体型、平面布置和刚度;宜采用双轴对称的平面形式。7度、8度抗震设计时,层数和刚度相差悬殊的建筑不宜采用连体结构。10.5.2 7度(0.15g)和8度抗震设计时,连体结构的连接体应考虑竖向地震的影响。10.5.3 6度和7度(0.10g)抗震设计时,高位连体结构的连接体宜考虑竖向地震的影响。10.5.4 连接体结构与主体结构宜采用刚性连接。刚性连接时
2024-12-6 09:45
10.6 竖向体型收进、悬挑结构
10.6.1 多塔楼结构以及体型收进、悬挑程度超过本规程第3.5.5条限值的竖向不规则高层建筑结构应遵守本节的规定。 10.6.2 多塔楼结构以及体型收进、悬挑结构,竖向体型突变部位的楼板宜加强,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50mm,宜双层双向配筋,每层每方向钢筋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体型突变部位上、下层结构的楼板也应加强构造措施。 10.6.3 抗震设计时,多塔楼高层建筑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1
2024-12-6 09:45
11 混合结构设计
11.1 一般规定 11.2 结构布置 11.3 结构计算 11.4 构件设计
2024-12-6 09:45
11.1 一般规定
11.1.1 本章规定的混合结构,系指由外围钢框架或型钢混凝土、钢管混凝土框架与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所组成的框架-核心筒结构,以及由外围钢框筒或型钢混凝土、钢管混凝土框筒与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所组成的筒中筒结构。 11.1.2 混合结构高层建筑适用的最大高度应符合表11.1.2的规定。11.1.4 抗震设计时,混合结构房屋应根据设防类别、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
2024-12-6 09:45
11.2 结构布置
11.2.1 混合结构房屋的结构布置除应符合本节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本规程第3.4、3.5节的有关规定。 11.2.2 混合结构的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具有足够的整体抗扭刚度,平面宜采用方形、矩形、多边形、圆形、椭圆形等规则平面,建筑的开间、进深宜统一; 2 筒中筒结构体系中,当外围钢框架柱采用H形截面柱时,宜将柱截面强轴方向布置在外围筒体平面内;角柱宜采用十字形、方
2024-12-6 09:44
11.3 结构计算
11.3.1 弹性分析时,宜考虑钢梁与现浇混凝土楼板的共同作用,梁的刚度可取钢梁刚度的1.5~2.0倍,但应保证钢梁与楼板有可靠连接。弹塑性分析时,可不考虑楼板与梁的共同作用。 11.3.2 结构弹性阶段的内力和位移计算时,构件刚度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型钢混凝土构件、钢管混凝土柱的刚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2 无端柱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可近似按相同截面的混凝土剪力墙计算其轴向、抗弯和抗剪刚度,可不计
2024-12-6 09:44
11.4 构件设计
11.4.1 型钢混凝土构件中型钢板件(图11.4.1)的宽厚比不宜超过表11.4.1的规定。11.4.2 型钢混凝土梁应满足下列构造要求:1 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直径不宜大于25mm,型钢宜采用Q235及Q345级钢材,也可采用Q390或其他符合结构性能要求的钢材。2 型钢混凝土梁的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30%,梁的纵向钢筋宜避免穿过柱中型钢的翼缘。梁的纵向的受力钢筋不宜超过两排;配置两排钢筋时,第
2024-12-6 09:44
12 地下室和基础设计
12.1 一般规定 12.2 地下室设计 12.3 基础设计
2024-12-6 09:44
12.1 一般规定
12.1.1 高层建筑宜设地下室。12.1.2 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应综合考虑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状况、上部结构的类型和房屋高度、施工技术和经济条件等因素,使建筑物不致发生过量沉降或倾斜,满足建筑物正常使用要求;还应了解邻近地下构筑物及各项地下设施的位置和标高等,减少与相邻建筑的相互影响。12.1.3 在地震区,高层建筑宜避开对抗震不利的地段;当条件不允许避开不利地段时,应采取可靠措施,使
2024-12-6 09:44
12.2 地下室设计
12.2.1 高层建筑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下室顶板应避免开设大洞口,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本规程第3.2.2条的有关规定,楼盖设计应符合本规程第3.6.3条的有关规定; 2 地下一层与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应符合本规程第5.3.7条的规定; 3 地下室顶板对应于地上框架柱的梁柱节点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之一, 1)地下一层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符合计算要求外
2024-12-6 09:44

相关分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Discuz! X

GMT+8, 2025-4-28 18:59 , Processed in 0.099753 second(s), 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