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帖子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Discuz! Board 资源 消防规范工程隔振设计标准 GB50463-2019
订阅

工程隔振设计标准 GB50463-2019

5.1 计算规定
5.1.1 当隔振体系支承结构或地基处产生简谐干扰振动位移时,隔振体系质量中心处的振动位移可按下列规定确定: 1 当隔振体系为单自由度时,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uox——支承结构或基础处产生的沿x轴向的干扰振动线位移(m); uoy——支承结构或基础处产生的沿y轴向的干扰振动线位移(m); uoz&m
2024-12-4 16:38
5.2 精密仪器及设备
5.2.1 设有精密仪器和设备的厂房或实验室,其建设场地应进行环境振动评价;精密仪器和设备的布置应远离振源,并应采取以下防振措施: 1 降低建筑物地基基础和结构的振动; 2 振源设备的主动隔振; 3 精密仪器的被动隔振。 5.2.2 精密仪器及设备的隔振计算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隔振体系固有频率; 2 在支承结构干扰振动位移作用下,隔振体系振动响应;
2024-12-4 16:37
5.3 精密机床
5.3.1 精密机床隔振设计时,应根据环境振动测试结果优选工作场地。 5.3.2 精密机床的隔振计算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隔振体系固有频率; 2 隔振体系在外部干扰振动作用下的振动响应; 3 当机床本身有内部较大扰力时,验算机床因内部扰力产生的振动响应; 4 本条第2款和第3款计算结果的叠加值,满足精密机床的振动容许值的要求。 5.3.3 用于精密机床的隔振器各向阻
2024-12-4 16:37
6 屏障隔振
6.1 一般规定6.2 沟式屏障隔振6.3 排桩式屏障隔振6.4 波阻板屏障隔振
2024-12-4 16:37
6.1 一般规定
6.1.1 屏障隔振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主动隔振设计时,应具备下列资料: 1)振源基础类型、尺寸、埋深及平面位置; 2)振源的扰力类型、扰力值、作用点位置、干扰频率范围及主要干扰频率; 3)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4)地基动力特性测试报告。 2 被动隔振设计时,应具备下列资料: 1)隔振对象的容许
2024-12-4 16:37
6.2 沟式屏障隔振
6.2.1 动力机器基础、地基强夯施工、桩基施工、岩土爆破、地面交通等主要振动干扰频率大于20Hz的场地隔振,可采用沟式屏障。 6.2.2 主动隔振时,沟式屏障应环绕振源设置;被动隔振时,沟式屏障的长度应根据隔振对象的长度、沟式屏障与隔振对象距离、隔振对象的容许振动标准等综合确定,并应大于隔振对象的长度。 6.2.3 隔振沟的深度不宜小于场地瑞利波波长的1/2。 6.2.4 沟式屏障可采用填充沟或
2024-12-4 16:37
6.3 排桩式屏障隔振
6.3.1 刚度较小的软土地基,动力机器基础、地基强夯施工、桩基施工、岩土爆破、地面交通、地下轨道交通等主要干扰频率大于10Hz的场地隔振可采用排桩式屏障隔振。 6.3.2 主动隔振时,排桩应环绕振源设置;被动隔振时,排桩的长度应根据隔振对象的长度、排桩屏障与隔振对象的距离、隔振对象的容许振动标准等综合确定,并应大于隔振对象的长度。 6.3.3 排桩的深度不宜小于场地瑞利波的波长,且排桩底部应深于
2024-12-4 16:37
6.3 排桩式屏障隔振
6.3.1 刚度较小的软土地基,动力机器基础、地基强夯施工、桩基施工、岩土爆破、地面交通、地下轨道交通等主要干扰频率大于10Hz的场地隔振可采用排桩式屏障隔振。 6.3.2 主动隔振时,排桩应环绕振源设置;被动隔振时,排桩的长度应根据隔振对象的长度、排桩屏障与隔振对象的距离、隔振对象的容许振动标准等综合确定,并应大于隔振对象的长度。 6.3.3 排桩的深度不宜小于场地瑞利波的波长,且排桩底部应深于
2024-12-4 16:37
6.4 波阻板屏障隔振
6.4.1 下列情况下,可采用波阻板屏障隔振: 1 对振动干扰频率小于100Hz的地面人工振源,可在地面振源下方设置水平波阻板进行主动隔振,如图6.4.1(a)所示; 2 当需减少环境振动对隔振对象影响时,可在隔振对象下的土面或砂垫层表面设置波阻板进行被动隔振,如图6.4.1(b)所示; 3 当采用波阻板无法达到隔振要求时,可采用波阻板与其他隔振方式组合隔振,如图6.4.1
2024-12-4 16:37
7 智能隔振
7.1 一般规定7.2 智能隔振系统计算7.3 智能隔振设计
2024-12-4 16:37
7.1 一般规定
7.1.1 智能隔振系统应由隔振器、阻尼器、测量装置、采集装置、控制装置、制动装置、外部能源装置构成。 7.1.2 智能隔振设计方案应根据振源及隔振对象的特性、振动容许标准、使用条件等综合确定。 7.1.3 智能隔振可采用主动控制和半主动控制,控制类型可采用反馈控制、前馈-反馈控制。 7.1.4 智能隔振采用反馈控制和前馈-反馈控制时,应对反馈控制时滞性进行评估和设计。 7.1.5 智能隔振设计时
2024-12-4 16:37
7.2 智能隔振系统计算
7.2.1 智能隔振体系的计算模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智能隔振体系的计算模型应由隔振对象、控制系统以及连接构件组成,并应真实反映体系的振动特性与工作状态; 2 体系的振型、频率和阻尼比等设计参数应真实反映隔振对象振动的实际情况。 7.2.2 气浮式有源无伺服装置的智能隔振系统,计算刚度应取稳态静刚度作为设计值;其他智能隔振系统,应取实时动刚度计算值作为设计值。 7.2.3 智能隔
2024-12-4 16:37
7.3 智能隔振设计
7.3.1 智能隔振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伺服型主动控制时,宜采用人工智能控制算法进行优化设计,外界振源变化时体系应具备实时智能化参数调节功能; 2 采用半主动控制时,应对智能隔振材料的动力特性进行优化设计; 3 隔振系统应进行多模态参振降阶设计,前三阶振型参与质量之和不宜小于总质量的90%; 4 智能隔振宜采用支承式; 5 智能隔振装置应具有满足安
2024-12-4 16:37
8 隔振器与阻尼器
8.1 一般规定8.2 圆柱螺旋弹簧隔振器8.3 碟形弹簧与迭板弹簧隔振器8.4 橡胶隔振器8.5 调谐质量减振器8.6 空气弹簧隔振器8.7 钢丝绳隔振器8.8 粘滞阻尼器8.9 电涡流阻尼器条文说明 鉴于目前工程隔振设计多是选用定型产品,或提出参数要求由生产厂家制作。本章修订时,取消了《隔振设计规范》GB50463-2008中对圆柱螺旋弹簧隔振器、碟形弹簧与迭板弹簧隔振器、橡胶隔振器、空
2024-12-4 16:37
8.1 一般规定
8.1.1 隔振器和阻尼器的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隔振器与阻尼器应具有良好的耐久性,且性能稳定; 2 隔振器应满足刚度、承载力要求,并宜与阻尼器组合应用; 3 阻尼材料应具备动刚度小、不易老化的特性,粘流体材料的阻尼系数变化应较小; 4 当使用环境有腐蚀介质时,隔振器和阻尼器与腐蚀介质的接触面应具有耐腐蚀能力; 5 隔振器和阻尼器应易于安装和更换,当隔振
2024-12-4 16:37

相关分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Discuz! X

GMT+8, 2025-5-10 09:48 , Processed in 0.103669 second(s), 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