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1 站台计算长度应采用列车最大编组数的有效长度与停车误差之和,有效长度和停车误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式中:b——侧站台宽度(m),公式(9.3.2-1)和公式(9.3.2-2)中,应取公式(9.3.2-3)和公式(9.3.2-4)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表9.3.14 车站各部位的最大通过能力 注:自动售票机最大通过能力根据采用设备实测确定。 9.3.15 车站各部位的最小宽度和最小高度,应符合表9.3.15-1、表9.3.15-2的规定。
表9.3.15-1 车站各部位的最小宽度(m)
条文说明
9.3.1 停车误差的确定与人工驾驶或采用自动停车有关。一般采用停车不准确距离为1m~2m,当采用站台门(含缓装)时停车误差必须控制在±0.3m之内。
9.3.2 站台宽度计算公式(9.3.2-3)、公式(9.3.2-4)两者取大者的含义是:
公式(9.3.2-3)是指列车未到站时,上车等候乘客只能站立在安全带之内,此时侧站台计算宽度是上车乘客站立候车所需要的宽度加上安全带宽度。
公式(9.3.2-4)是指列车进站停靠后,上、下客进行交换中安全带宽度已被利用。
当站台采用站台门时公式(9.3.2-3)的b。值用站台边缘至站台门立柱内侧距离M替代,当不采用站台门时公式(9.3.2-4)的M值为零。
最终侧站台计算宽度应按上者二种不同工况下取其大者。采用上述两种不同工况下算式对于客流潮汐现象比较大的车站,其结果差距明显。
在计算岛式站台宽度时的b值,应分别按上、下行线的上、下客计算,其值b一般不会相等,为了建筑布置适宜,宜按大值对称布置。
公式中的Q上和Q上、下为远期或客流控制期每列车高峰小时单侧上车设计客流量和远期或客流控制期每列车高峰小时单侧上、下设计客流量。在计算中均应换算成远期或客流控制期高峰时段发车间隔内的设计客流量。
关于式中的站台上人流宽度p为0.33㎡/人~0.75㎡/人,在《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 2003年版中推荐取p=0.5㎡/人,由于各城市情况有所差异,即使同一城市每条地铁线的情况也有所不同,故本次规范中不作推荐值,但各城市的p取值中,对于同一条线p的取值应一致。
9.3.3 此条把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年版中,“设于站台层设备管理用房可伸入站台计算长度为不超过半节车厢长”,改为“连续长度不超过一节车厢长”,对车站规模的控制可起到一定作用。
9.3.10 限界是对车辆安全运行所需最小尺寸的要求,是地铁安全运营最基本的条件,必须强制执行。
9.3.11 本条规定1m范围内装饰面下作绝缘层处理。是为了防止可能出现车辆电位高于车站地电位,而危及乘客人身安全。绝缘层要求耐压不小于500Ω。如在此范围内设地漏时,应采用非金属材料,设置站台门时也应绝缘处理。
9.3.15 表9.3.15-1中“与上、下行均设自动扶梯并列设置的楼梯宽度可取1.2m”,是指在设计中所设的上、下行自动扶梯数量的通过能力均分别能满足上行客流和下行客流的前提下,所考虑的最小允许楼梯宽度。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