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1 槽身过流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 槽身长度大于或等于渡槽进口渐变段前上游渠道正常水深的15倍时,应按明渠均匀流公式(K.1.1-1)计算:
式中:Q——渡槽的过水流量(m³/s); A、R——槽身过水断面面积(m²)和水力半径(m); i一一槽底比降; n——槽身过水断面的壁面糙率,钢筋混凝土槽身可取n=0.013~0.015;砌石槽身可取n≥0.017。 2 槽身长度小于渡槽进口渐变段前渠道正常水深的15倍时,应按淹没宽顶堰流公式计算: 1)槽身为矩形断面时应按式(K.1.1-2)~式(K.1.1-4)计算:
式中:H0——渡槽进口水头(m); ν1——渡槽进口渐变段前渠道断面平均流速(m/s); B——矩形槽身底宽(m); h'——渡槽进口渐变段前渠道断面平均水深(m); m——流量系数,渡槽进口较平顺时取m=0.35~0.38;进口不平顺可取m=0.32~0.34; ε——侧向收缩系数,可取ε=0.80~0.92; b0——槽身净宽(m); bs——渡槽进口前渠道水宽与渠底宽度的平均值(m); σs——淹没系数,按表M.0.3-1采用。 2)槽身为U形或梯形断面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ψ——流速系数,可取ψ=0.89~0.95 ; Z0——计入行近流速水头在内的渡槽上、下游水位差(m); Z1——渡槽上、下游水位差(m),初步估算时,可取Z1=0.10~0.15m; g——力加速度(m/s2)。 K.1.2 渡槽总水头损失(图K.1.2)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 对于1级~3级渡槽,总水头损失采用能量法计算。 1)进口段水面降落值应按公式(K.1.2-1)计算:
式中:J1-2——进口段的平均水力坡降; L1——进口段长度(m); Σζ1——进口段(含节制闸)局部水头损失系数之和,即进口渐变段水头损失系数与门槽水头损失系数之和; v1——进口渐变段上游渠道断面平均流速(m/s); v——槽身断面平均流速(m/s)。 当槽身采用双槽或多槽方案时,中间设有隔墙,进口渐变段共用。由隔墙侧收缩引起的水面降落△h(m)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k——隔墙头部形状系数,对半圆形可取0.9; ω——槽内流速水头与水深之比; a——隔墙总厚度与槽宽之比; v——槽内流速(m/s)。 进口渐变段水面总降落值为:
2)槽身段水面降落值。在长槽情况下,槽身段水流为均匀流,根据槽身长度L和槽底比降i可求得该段水面降落值为:
3)出口渐变段水面回升值。渡槽出口水流经过渐变段时,槽身末端的水流动能一部分消耗于摩阻、断面扩大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一部分恢复为位能而产生水面回升。出口渐变段水面回升值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J3-4——出口渐变段的平均水力坡降; L2——出口渐变段长度(m); Σζ2——出口渐变段(含检修闸)局部水头损失系数之和,即出口渐变段水头损失系数与门槽水头损失系数之和; v2——出口渐变段末端下游渠道断面平均流速(m/s)。 4)渡槽总水头损失(即通过渡槽的总水面降落)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Z——渡槽总水头损失(m),应等于或略小于渠系规划中允许的水头损失值。 当槽身为短槽时(L≤15h1),槽中水流为非均匀流,对求得的槽宽与水深应按非均匀流进行水面线复核,若复核所得的进、出口水位差超过了规划给定的允许值,应调整槽身断面尺寸重新计算。 2 对于4级、5级渡槽,总水头损失的计算公式中,槽身段水面降落值Z2仍用公式(K.1.2-3)计算,进、出口段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进口段水面降落值
出口段水面回升值
式中:ξ1、ξ2——分别为渡槽进口渐变段、出口渐变段局部水头损失系数,可根据渐变段形式由表K.1.2查得。
渡槽总水面降落应按下式计算:
K.1.3 水面衔接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 渡槽进、出口槽身底部高程及出口处下游渠道底部高程按式(K.1.3-1)~式(K.1.3-3)计算。 2 渡槽进口槽身底部高程▽1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3——渡槽进口渐变段前上游渠底高程(m); h1、h——渡槽通过设计流量时相应的上游渠道水深及槽内水深(m)。 3 渡槽出口槽身底部高程S应按下式计算:
4 渡槽出口渐变段末端下游渠底高程▽4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h2——渡槽通过设计流量时相应的下游渠道水深(m)。 K.1.4 弯道处凹岸与凸岸间的槽身内横向最大水面差△h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a1——弯道上游槽身直段水流的动能修正系数,可取a1=1.0; v——弯道上游槽身直段过水断面的平均流速(m/s); r——弯道的弯曲半径(m); A——弯道上游槽身直段过水断面面积(m²); h——弯道上游槽身直段槽内水深(m); g——重力加速度(m/s2)。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