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 路界内各项排水设施所需排泄的设计径流量可按式(9.1.1)计算确定。 Q=16.67ψqp,tF (9.1.1)
式中:Q——设计径流量(m3/s);
表9.1.2 设计降雨的重现期(单位:年) 9.1.3 计算路面表面排水时,单向三车道及以下的路面汇流历时可取5min;单向三车道以上的路面汇流历时可按式(9.1.4)计算确定,可不计沟管内汇流历时。 9.1.4 坡面汇流历时可按式(9.1.4)计算确定。
式中:t1——坡面汇流历时(min);
表9.1.4 地表粗度系数s 9.1.5 计算沟管内汇流历时时,应在断面尺寸、坡度变化点或者有支沟(支管)汇入处分段,分别计算各段的汇流历时,再叠加而得,可按式(9.1.5-1)计算确定。当沿程有旁侧入流时,第一段沟管的平均流速可用该段沟管的末断面流速乘折减系数0.75计算,其余各段可用上、下端断面流速的平均值计算。
式中:t2——沟管内汇流历时(min);
im——第m段沟管的平均坡度。
(9.1.6) 其中 ap=c+dlgP
式中:t——降雨历时(min); qp,t=cpctq5,10 (9.1.7)
式中:q5,10——5 年重现期和10min降雨历时的标准降雨强度(mm/min),按公路所在地区,由图9.1.7-1查取;
表9.1.7-1 重现期转换系数cp 注:*干旱区约相当于5年一遇10min降雨强度小于0.5mm/min的地区。
表9.1.7-2 降雨历时转换系数ct 9.1.8 径流系数应按汇水区域内的地表种类由表9.1.8确定。当汇水区域内有多种类型的地表时,应分别为每种类型选取径流系数后,按相应的面积大小取加权平均值。
表9.1.8 径流系数ψ 9.1.9 设计径流量的计算过程可参照图9.1.9进行。 条文说明
9.1.2 设计降雨重现期的规定,既要考虑到公路设施在使用中受水侵害的风险大小,又要考虑排水设施的断面尺寸,即其造价。因而,应根据公路的重要性(等级和交通量)以及浸水或水淹对公路使用和周围地区的影响程度,以及各项排水设施的排水目的和类型,综合确定降雨重现期。
重现期转换系数表cp,由各地代表性变差系数cv按频率曲线计算用表计算得出,线型为皮尔逊Ⅲ型。c60 图由《中国年最大10分钟点雨量均值、变差系数等值线图》及《中国年最大1小时、6小时点雨量均值、变差系数等值线图》的有关图表计算绘制。
图9.1.7-1 中国5年一遇10min降雨强度(q5,10)等值线图(mm/min)
图9.1.7-2 中国60min降雨强度转换系数(c60)等值线图(mm/min) 9.1.8 径流系数受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地表覆盖状况、土壤种类和湿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虽可通过实地试验确定,但目前大部分国家都直接按汇水区域内的地表特性查表选定。本规范参照我国《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2011)、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污水和雨水管设计和施工手册,No.37》(1960)和日本土木学会《水理公式集》(1985)中所列数值,并结合工程经验,汇总成表9.1.8 。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