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一般规定
5.3.1 设计采用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Ⅱ原位测试法 5.3.3 当根据单桥探头静力触探资料确定混凝土预制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如无当地经验,可按下式计算:
Ⅴ混凝土空心桩 5.3.8 当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确定敞口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5.3.11 后注浆钢导管注浆后可等效替代纵向主筋。 Ⅷ液化效应 5.3.12 对于桩身周围有液化土层的低承台桩基,在承台底面上下分别有厚度不小于1.5m、1.0m的非液化土或非软弱土层时,可将液化土层极限侧阻力乘以土层液化影响折减系数计算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土层液化影响折减系数ψl可按表5.3.12确定。 表5.3.12 土层液化影响折减系数ψl
当承台底面上下非液化土层厚度小于以上规定时,土层液化影响折减系数ψl取0。 条文说明
5.3.1 本条说明不同桩基设计等级对于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确定方法的要求。
5.3.6 本条说明关于大直径桩(d≥800mm)极限侧阻力和极限端阻力的尺寸效应。
图14为试验结果与上式计算端阻尺寸效应系数ψp的比较。
5.3.7 本条说明关于钢管桩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相关内容。
相同,因此侧阻和端阻增强系数βsi和βp不同,而且变幅很大。总的变化规律是:端阻的增幅高于侧阻,粗粒土的增幅高于细粒土。桩端、桩侧复式注浆高于桩端、桩侧单一注浆。这是由于端阻受沉渣影响敏感,经后注浆后沉渣得到加固且桩端有扩底效应,桩端沉渣和土的加固效应强于桩侧泥皮的加固效应;粗粒土是渗透注浆,细粒土是劈裂注浆,前者的加固效应强于后者。另一点是桩侧注浆增强段对于泥浆护壁和干作业桩,由于浆液扩散特性不同,承载力计算时应有区别。
5.3.11 振动台试验和工程地震液化实际观测表明,首先土层的地震液化严重程度与土层的标贯数N与液化临界标贯数Ncr之比λN有关,λN愈小液化愈严重;其二,土层的液化并非随地震同步出现,而显示滞后,即地震过后若干小时乃至一二天后才出现喷水冒砂。这说明,桩的极限侧阻力并非瞬间丧失,而且并非全部损失,而上部有无一定厚度非液化覆盖层对此也有很大影响。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