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 缓和曲线引起的几何加宽量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A1型车和A2型车缓和曲线内侧加宽量应按下式计算:
![]()
式中:epi——缓和曲线引起的曲线内侧限界加宽量(mm);
lj——计算点距离缓和曲线起点的距离(m);
L——缓和曲线长度(m)。
![]() ![]()
式中:ehi——轨道超高引起的缓和曲线内侧限界加宽量(mm);
eho——轨道超高引起的缓和曲线外侧限界加宽量(mm);X1——计算曲线内侧限界加宽的设备限界控制点的横坐标值(mm); Y1——计算曲线内侧限界加宽的设备限界控制点的纵坐标值(mm); X2——计算曲线外侧限界加宽的设备限界控制点的横坐标值(mm); Y2——计算曲线外侧限界加宽的设备限界控制点的纵坐标值(mm); hac——圆曲线段轨道超高值; htc——缓和曲线上计算点处的超高值(mm)。
B.0.3 曲线轨道参数变化引起的缓和曲线加宽量eqt计算应按本标准第3.2.5条的规定执行。
B.0.4 缓和曲线上限界加宽总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
式中:Ei——缓和曲线上内侧限界加宽总量(mm);
Eo——缓和曲线上外侧限界加宽总量(mm);eqt——曲线轨道参数变化引起的缓和曲线加宽量(mm)。
B.0.5 缓和曲线段建筑限界内侧加宽和外侧加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内侧加宽以直缓点为起点至缓圆点终点范围内应按本标准公式(B.0.4-1)计算。
2 外侧加宽以直缓点为起点至缓圆点终点后移10m范围内应按本标准公式(B.0.4-2)计算,缓圆点后移10m为起点至缓圆点终点范围内应按线性内插处理。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