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6.3 区间建筑限界

2024-12-4 16:47| 发布者: Summer| 查看: 41| 评论: 0

摘要: 6.3.1 地下区间建筑限界应满足接触网的安装形式和阻塞比的要求。6.3.2 单线矩形隧道两侧距离线路中心线的距离市域A型车不应小于2800mm,市域B型车不应小于2700mm,市域D型车不应小于2950mm。6.3.3 双线间设置中隔墙的矩形隧道线间距市域A型车不应小于6100mm,市域B型车不应小于6000mm,市域D型车不应小于6250mm。6.3.4 当采用AC25kV牵引供电制式时,设计
6.3.1 地下区间建筑限界应满足接触网的安装形式和阻塞比的要求。
6.3.2 单线矩形隧道两侧距离线路中心线的距离市域A型车不应小于2800mm,市域B型车不应小于2700mm,市域D型车不应小于2950mm。
6.3.3 双线间设置中隔墙的矩形隧道线间距市域A型车不应小于6100mm,市域B型车不应小于6000mm,市域D型车不应小于6250mm。
6.3.4 当采用AC25kV牵引供电制式时,设计轨面到矩形隧道顶部的距离不应小于6500mm;圆形隧道建筑限界直径不应小于7200mm。当采用DC1500V/DC3000V牵引供电制式时,设计轨面到矩形隧道顶部的距离不应小于4500mm;圆形隧道建筑限界直径不应小于5800mm。
6.3.5 疏散平台最小宽度不应小于550mm。
6.3.6 接触网支柱在线路两侧布置时最小线间距市域A型车不应小于4600mm,市域B型车不应小于4500mm,市域D型车不应小于4950mm。
6.3.7 曲线地段的线间距应根据曲线半径、轨道超高和行车速度等因素进行加宽计算确定。
条文说明
6.3.4 根据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地下线空气动力学研究结论,由于各型车3~5车门的车辆密闭性能难以做到很好的效果,圆形隧道在120km/h~160km/h速度条件下,其区间隧道的有效净空面积为42㎡,AC25kV牵引供电制式下采用的柔性架空接触网之接触轨距轨面高度为5000mm,接触网安装高度为1200mm,故接触网构件安装高度为6200mm,因此从限界角度确定的圆形隧道建筑限界直径为7200mm。另外,铁路隧道160km/h速度目标值、开行传统铁路机车车辆(客车)的单线隧道,其有效净空要求是42㎡,因此圆形区间隧道建筑限界采用7200mm,也可证明在同等密封效果情况下,压力波的影响可以满足运营要求。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相关分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Discuz! X

GMT+8, 2025-4-28 18:32 , Processed in 0.12209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