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 内涝防治设计报告应包括文本和图纸两部分。 A.2.2 文本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项目背景:包括项目所在地地理位置、区域边界、地形地貌和地质水文特征等; 2 流域情况:包括流域的主要情况、河流湖泊、雨水行泄通道和历史受淹情况等; 3 设计标准:包括适用的国家设计标准、地方标准、主要基础数据和参数、计算方法、工具等; 4 内涝防治现状:现状雨水排放格局和设计标准、现状雨水排放口位置,地表渗透系数、综合径流系数、不透水面积比例等现状下垫面条件,地面集水时间、不同设计重现期下的径流量计算等; 5 内涝防治设施设计:项目建成后,内涝防治设施的建设对区域下垫面条件、集水时间、径流量的影响,内涝防治设施位置、类型、规模、设备、与上下游的衔接设计等; 6 结论:《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的执行情况、其他适用的国家标准的执行情况、当地设计标准的执行情况、内涝防治设施的有效性、项目全部建成后的雨水排放格局等; 7 参考资料:降雨资料、下垫面条件资料、地形地貌资料规划资料、现场勘查资料、其他参考资料等; 8 附录:设计雨量计算书、排水管渠水力计算书、内涝防治设施计算书、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校核计算书、水污染控制计算书等。当计算书使用数学模型时,附录中应包含模型输入输出数据并说明模型主要参数的选择依据和确定方法。 条文说明
A.2.2 在模型计算过程中,参数确定的合理性是模型能指导规划设计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在内涝防治设计报告中说明参数选择的依据和方法。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