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 脚手架构配件分析应根据脚手架构配件工作状态时的受力特点确定基本假定条件和计算模型,应能真实反映其工作状态的荷载作用效应。分析计算结果的应用应计入综合安全系数。 7.3.2 脚手架节点连接件的力学性能应根据试验结果确定,节点连接件定型时应提供下列指标: 1 立杆与水平杆连接节点: 1)抗竖向荷载承载力极限值; 2)抗滑移承载力极限值; 3)水平杆轴向拉(压)承载力极限值; 4)转动刚度值。 2 立杆对接连接节点: 1)抗拉承载力极限值; 2)抗压承载力极限值; 3)抗压稳定承载力极限值。 7.3.3 根据试验结果确定脚手架构配件的强度标准值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样本的组数小于10组时,应符合下式要求:
式中:fk——脚手架构配件的强度标准值(N/mm2); fcu.min——试件的最小强度值(N/mm2)。 2 当样本的组数在10组及以上时,脚手架构配件强度标准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fmcu——所检测批试件强度平均值(N/mm2); Sfcu——所检测批试件强度标准差(N/mm2); n——试件组数; fcu.i——试件的强度实测值(N/mm2)。 7.3.4 在进行脚手架杆件连接节点承载力分析时,应计入架体结构可能存在的弹性变形对节点承载力的影响,必要时应通过试验或理论分析进行修正。 条文说明
7.3.1 脚手架构配件分析是确定构配件在荷载作用下所产生的效应,判别构配件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在构配件分析时,所设置的基本假设条件、计算公式、计算简图都应与其工作状态时所承受荷载的性质相同。分析计算结果可能与构配件实际设计承载力值存在一定的偏差,应通过试验验证,并应计入构配件强度综合安全系数值。 7.3.2 脚手架立杆与水平杆连接节点、立杆与立杆对接连接节点的力学性能对保证脚手架安全使用、稳定承载特别重要。脚手架杆件连接节点在荷载作用下,其受力状态较为复杂,而且随着荷载的增加及架体变形的发展而改变,很难以理论计算的方式准确确定杆件连接节点的承载力,因此,本标准提出应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杆件连接节点的力学性能,并且规定了新研制的脚手架连接节点在定型时应提供的相关力学性能指标。 抗滑移承载力极限值是针对扣件类连接节点而言,其他类连接节点不做此项要求。对于扣件式连接节点,抗滑承载力值与水平杆轴向抗拉(压)承载力值相同。立杆对接连接节点要求具有抗拉承载力值,是因为一旦局部立杆出现拉力时,避免出现连接节点脱开。 7.3.4 当架体杆件发生弹性变形时,架体杆件连接节点的承载力会降低,这是因为在杆件发生弹性变形后,杆件对节点施加了一定的扭矩作用,而使架体节点抵抗荷载的能力有所降低。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